来自“创意中国”的声音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0-10-20
来源:中国网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承办的第五届“创意中国 和谐世界”文化产业国际论坛日前在北京召开。来自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日本等20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本报特选取部分学者观点以飨读者:
版权促进创意经济发展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创意产业部主任迪米特 甘切夫)
创意产业通常有比较高的生产率,在所有国家里,创意产业在这些部门里的带动性比整个经济发展相对来说更高一些,一般是经济发展的2.5倍。而版权以及知识产权是其中非常重要的驱动力,它能够促进创意经济的发展。从我们对24个国家的研究结果来看,有5.6%的GDP来源,都是来自于文化产业基础或者说是版权保护基础之上的,还有9.94%都是来自于进口。美国版权产业占GDP比例为11%,澳大利亚位列第二,比例为10%,中国平均水平约为6.4%左右,占GDP贡献率是6.4%。实践证明,版权问题不只是一个国内的问题,而且成为一个国际的,甚至是政策方面的问题,解决版权问题的方案必须应该有足够的利益相关方参与,同时也包括政府、消费者、社会参与。
创意产业发展有三种模式
(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教授约翰 哈德利)
创意行业不仅仅只是一个单独的行业,它是经历了很多的阶段,而且有三种不同的模式,我们可以来遵循。第一种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就是有着专业性的知识专家。第二是创意性的经济,这不仅仅是消费者创意性产出,同时也是商业的产出,这能使得另外的商业获得增加值,这也是根据创意性的专业知识来推动的,但是对于整个经济是有促进作用的。第三种是基于新的发展,比如说数字化的文化,这是基于一种创造性,全体共鸣的潜力,这是一种开放式的创意网络。
跨界融合是文化产业新趋势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范周)
文化产业发展要更加注重不同行业的融合,第一要支持和鼓励文化产业与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新农村建设的融合,发挥文化产业对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带动提升作用,提高中国制造的文化附加值,发掘传统产业中的文化因素,创造跨界性的新生产业。第二要强化文化产业与传统服务业之间的融合,促进文化旅游、商贸、通讯、会展、教育培训、健身休闲等行业的融合发展,特别是在三网融合下的大背景下,要利用数字化、网络化等虚拟技术条件推动同一文化产品多形态例行系列化开发,通过集团化、公司化的运营形成自主的系列品牌。第三也要注重文化行业之间的渗透和融合,延伸产业链条,拉长产品线,真正实现文化的产业化。(李慧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