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文化产业网
几年前,北京朝阳区豆各庄乡西马各庄东村文化艺术基地还是一片荒地,而如今这里建起了一排排Loft(由旧工厂、仓库改造成的开敞空间)式的房子,这个昔日的城乡接合部,已经成为北京重要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之一。
“目前招商情况非常好,二期的招商工作也已经开始,这几年东村的发展非常迅速。”2008年来到东村负责招商引资工作的王先生告诉记者。
从798到酒厂,到宋庄,再到尚8、东村,短短几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蓬勃生长起来。
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北京,2005年底根据首都经济结构调整和城市发展战略的总体需要,提出了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并于2006年4月,专门成立了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
从2006年起,北京市设立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每年安排5亿元面向社会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4年来,已安排专项资金20亿元,支持重点产业项目365个,带动社会资金近200亿元。
2009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全年实现收入约4500亿元,占本市GDP比重12.6%,提前实现了“十一五”规划中确定的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12%的目标。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告诉《第一财经日报》,盘点近几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他认为有三点比较重要,一是国家发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从政府的层面上将文化产业作为战略性的产业;二是北京在人才、经济、旅游等方面的资源都比较好;三是随着文化企业的上市,意味着民营文化企业获得同等竞争地位,也会带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虽然目前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仅次于金融业对北京经济贡献第二大的产业,但是对比全球较成熟的市场来看,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仍然任重道远。
据麦肯锡公司统计数据,创意产业在2002年为伦敦贡献了210亿英镑;伦敦每年可吸引1500万外国游客和1000万名国内游客,其中70%的游客是因为伦敦丰富的文化资源。
陈少峰认为,目前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市场并不成熟,虽然很多文化产业园已经纳入北京重点规划区域,但是园区内产业集聚程度还不够高;其次,在整个行业中,缺乏品牌和领导企业,文化创意产业的出口份额比较小。
事实上,在文化创意产业出口方面,目前都是发达国家主导着创意产业的国际贸易。2005年,发达国家创意商品出口占58%,创意商品进口占81%。发达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主要体现在附加值高、增长较快的创意领域,如影视、新媒体等产品的出口。
但是,陈少峰对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非常有信心。“后奥运时代是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黄金十年的开端,将有一些新的发展。”
他认为,虽然全国很多城市都在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但是北京有很多独特的优势。“一是北京作为全国的首都,有比较好的资源和政策;另一方面,在奥运会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给整个产业的发展带来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