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科技手段发展创意产业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0-01-15
来源:深圳新闻网-深圳商报
“深圳设计业确实可以说到了‘而立’之年,前30年立起来之后,后30年深圳乃至全国面临着更高层次的追求,这个追求就是创意+科技,这是设计业大发展的方向与路径。”作为中国颇负盛名和最早的平面设计师之一,王粤飞昨日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出了他对未来深圳设计业发展的思考。
创办首家中外合资设计企业
操着一口标准普通话的王粤飞其实是广州人,1980年深圳特区成立时他已从广州美院毕业,开始在广州、深圳两地穿梭。那时的深圳已有最好的合资印刷厂,所以往往是设计在广州完成,加工印刷则在深圳进行。1987年,他创办了合资机构深圳嘉美设计有限公司,从此扎根深圳。这是深圳也是中国首家中外合资的设计企业,此后在业内享有“中国设计黄埔军校”的美誉,曾引领了毕学锋、陈一可、董继湘、李坚、王文亮等著名设计师队伍。在王粤飞的记忆中,当时有规模的设计公司屈指可数,大概就是旅游广告公司以及万科旗下一家而已,而设计师个体经营尚是空白。1987年之后,许多内地设计师、院校毕业生陆续“孔雀东南飞”聚集到深圳逐渐形成设计群体。若干年后在一次国际平面设计师年会上,王粤飞以《拨动南中国的琴弦之手》为题向国外设计同行描述了改革开放之初深圳之所以吸引全国人才前来的原因。国际平面设计师联盟(AGI)是全球最权威的设计师组织,王粤飞是深圳的第一位会员。
1992年,王粤飞和陈绍华等一帮设计精英举办了“平面设计在中国”展,首次在深圳提出了“平面设计”这一概念,完成了从工艺美术、装璜美术等到现代设计的启蒙作用,在公众的认知中平面设计成为一个独立的门类,形成独立行业,并直接催生了中国第一个设计师协会的诞生——1995年深圳市平面设计师协会成立。紧接着1996年“平面设计在中国”展再次举办。使之成为中国第一个国际化的设计比赛。两届展览确立了深圳设计在国内的领军地位和国际影响,深圳成为平面设计的代名词,而王粤飞则成为深圳平面设计乃至中国平面设计的旗帜人物之一。
在王粤飞看来,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内地一些热点城市开始迎头赶上,深圳设计拥有的优势在分化,人才分流,竞争渐趋激烈,“本来深圳对内地的设计需求而言是一个很大的交易场所,很明显的变化就是设计购买逐渐减少。2000年之后深圳本土设计公司向内地发展形成常态。深圳这张原有的设计名片有种光芒不再的感觉。”
设计业要走向“创意+科技”
深圳设计走过30年“立”起来之后,后30年怎么走?王粤飞认为,创意+科技将是一个重要的引领。“过去文化、艺术与科技虽未对立,但很少相提并论,今天则应清醒地看到这点,科技将是激发、实现设计创意的必要和重要的手段,依托科技手段发展创意产业这个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无论产品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设计、室内设计还是景观设计等将因科技而带来视觉的革命、方法的革命。比如服装设计将来不再是纺织品的概念,而是由新技术新材料带来的设计方法的根本性变革,过去我们总结的科学方法论将受到挑战,院校的设计教育也面临着改革。”
王粤飞举了一个例子,比如他最近注意到荷兰设计师设计的一张会议桌,造型简单,在创意上并无非凡构想,但两三米长的桌面却只有两三毫米厚,它采用的是钛合金这种航空、潜艇材料,正因为设计师敢于运用这种材料才能够实现既承重又轻巧的创意,形象地说,就是科技让创意插上翅膀。
近来大热的电影《阿凡达》更是科技百分百实现创意人、设计师设计效果的一个最好注脚。王粤飞认为,《阿凡达》从电影的内容剧情来说并非有多么吸引人,但对于电影技术的探索者来说,却是一次视觉影像革命。比如以前包括迪士尼、皮克斯公司都是做三维动画,其3D建模分布在身体上的节点不够多,使得角色动作生硬,而《阿凡达》则完全解决了这一问题,里面的镜头达到了超现实,比真实还真实,呈现的是肉眼、普通摄像机无法拍下来的场景。凡此种种对于设计师来说必须时刻关注科学的发展,新技术新材料的产生,运用其来延展自己的创意思维与设计方案。对于政府来说,则是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布局的战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