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门儿-王永才-工业设计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0-01-22
来源:深圳商报
在我老家重庆的方言里,说某人“过门儿多”,那大抵是指此人说话常绕弯儿,处事不够直爽。后来为探求“过门儿”的本意,便专门查阅了汉语词典,其表述为:“唱段或歌曲的前后或中间,由器乐单独演奏的部分,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词汇。汉语词典的解释应该是音乐领域的一种通俗表达,但其本身就是借用建筑领域的说法而来的。穿堂过户,要绕过很多道门廊,有时候是一种艺术的必要,比如中国园林设计中就常用这种手法;但有时候会成为一种累赘,姑妄论之。
比如地铁的换乘路线。不少城市的地铁都是“过门儿多”,包括北京、上海的地铁站在内。经常在北京东直门或西直门地铁站换乘的朋友最有体会,一会儿上一会儿下,要在地下“跋山涉水”很长时间,而且多条换乘人流争抢道路——按某位网友的说法,那是需要马拉松选手的体力的。
香港地铁的设计师就考虑得周全一些。你常常会发现,下车后对面就是你要换乘的另外一条线,而本条线的反向线路并不在本层。为什么这样设计呢?让“过门儿”尽量短,让更多的乘客少走点路。这与掉头车让直行车是一个道理,毕竟多数人是不会坐掉头车的。
还有一种“过门儿”是机场登机桥。有些航班在机场没有登机廊桥,因此乘客需要下楼换乘大巴,乘坐大巴到达停机位置,再排队上楼梯登机,而且一般机场专用大巴不超过十个座位,大多数乘客都要站着——与直接通过登机廊桥上飞机相比,这个过程无疑是很麻烦的,笔者本人就非常讨厌这个过程,这并不是一个愉快的体验。
有次去美国差旅,从纽约飞拉斯维加斯的航班也没有登机廊桥,不过其机场大巴的设计很人性化——大巴的踩踏面高度与登机口和飞机机舱地面平齐,乘客从登机口进入大巴后面,然后从前面进入飞机机舱,并不需要下楼梯乘车再上楼梯,也少一道检票手续——这个“过门儿”很直接,甚至,你感觉不到是坐在车里,与步行通过登机廊桥相比没有任何不方便,反而成为一段有趣的体验。
类似的“过门儿”挺多,也往往是设计师经常忽略的地方。上月去重庆解放碑附近逛商场,还是一个规模颇大的商场,装修也不错,不过就是过道里人流涌动如潮,进进出出的人扭在一起,跟春运挤火车差不多,我赶紧出逃——这是典型的缺乏设计,顾客进门不是享受而是受罪。
少点“过门儿”,或者,愉快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