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续设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0-02-03
来源:YNET.com 北青网 第一财经日报
永续设计,又称绿色设计,是一种以符合经济、社会及生态学三者永续经营为方针的设计方法。永续设计的范围跨度极大,小至各种日常生活用品,大至建筑设计、都市设计乃至整个地球的自然环境。
简单地说,一个设计在投入应用后,不会对环境造成伤害,在使用周期结束后还能够归回,甚至回馈大自然,同时也能保证产品质量,就叫做永续设计。如今,能源短缺、污染严重等问题一直横亘在人类面前,如果要使这些问题有所减缓,人们需要学会在生活实践中更为合理地协调与自然的关系。
这就是永续设计的意义所在。
发轫:上世纪60年代
文明累进的过程中,人类对自身与自然关系的理解也在持续变化,从而影响到人类营造生活环境的方式。西方的启蒙运动在推动科学与哲学突飞猛进的同时,也向人们灌输了人类拥有管理自然的权力,可以独立宰制自然环境的思想。自然界被看作一个服务于人类的大机器,这一将人与自然割裂的思想成为了近代环境恶化主因之一。
但在长期的实践中,人类对生命和自然的认识逐渐有了本质性的进展,发现自然系统之间的各个元素并非独立,而是彼此环环相扣,人类仅是该复杂系统中一个环节而已,绝非凌驾于整个自然系统之上。人类生存依赖的是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健全。
秉承这样新的世界观,永续的概念慢慢浮现。上世纪30年代起,意大利就出现了对永续的诸多定义,其中最为流行的一个定义来自后来的《布伦特兰报告》,即“永续是指符合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的利益”。在此思潮推动下,永续设计的概念也应运而生。因此,论及现代永续设计的概念,究其思想起源乃是自笛卡尔“人与自然截然二分”的世界观后,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思考。
所以,永续设计从诞生之日起,就包括了“环境”、“人”、“材料运用”等环节,着重强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考虑产品环境属性(可拆卸性、可回收性、可维护性、可重复利用性等)并将其作为设计目标;在满足环境目标要求的同时,保证产品应有的功能、使用寿命、质量。
而最早在实际应用范畴提出永续设计这一思想的是美国设计理论家威克多·巴巴纳克(Victor Papanek)。20世纪60年代,威克多在出版的《为真实世界而设计》中,强调设计应该认真考虑有限的地球资源的使用,为保护地球的环境而服务。这样的观念在永续设计刚刚起步时期,还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才首先掀起了“绿色消费”浪潮,继而席卷全世界。广大消费者越来越崇尚绿色产品,带动了绿色冰箱、环保彩电、绿色电脑等一系列以环保为主题的日常生活产品不断涌现。直至20世纪90年代,永续设计已经成为现代设计与技术领域中的热点问题。
现状:全面融入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绿色浪潮”中,设计师们开始以更冷静、理性的态度来反省工业设计的历史进程,并转向从深层次上探索工业设计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而非只是追求形式上的创新。这标志着设计师们逐渐超越了单纯技术层面的考量,实现了实质观念上的变革,并将重点放在具有真正意义的创新上,以一种更为负责的方法去创造产品。
正是自“永续设计”起,设计师们开始尝试通过设计实践,在人—社会—环境之间建立起一种协调发展的机制。由此,工业设计发展迎来了重大转变。
对于永续设计而言,环保是其主要特征之一。这在交通工具的改良上尤其明显。随着新技术、新能源和新工艺的问世,一些汽车的永续设计已经打破了环保与性能不可兼得的定论。比如说,第一辆装备新的高压/高量的混合协同驱动系统的丰田2004款Prius就大幅减少了燃料消耗以及排放,比普通的内燃机引擎尾管排出的废气物质低了近90%。
简洁、功能性也是永续设计所着重考虑的另一方面。简约设计不仅在功能上达到了设计的目的,更为重要的是实现了材料的节省与加工的方便。芬兰设计大师卡伊·弗兰克(Kaj Franck)就曾如此表达其设计理念:“我不愿意为外形而设计,我更愿意探究餐具的基本功能——用来做什么?我的设计理念与其说是设计,不如说是基本想法。”
除了日常生活用品之外,永续设计也在与被消费速度最快的时尚产品相融合。这尤其体现在了服饰材质的选择上,纯天然材质,比如说纯有机棉花所制作的服装,已经形成一种潮流。事实证明,遵循永续风格的取向,美学与效益,时尚与环保都是能够兼顾的。
实际上,永续设计的理念已经渗透在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连往往会占用大量自然资源和高能耗的酒店以及高尔夫球场,都已经越来越向永续设计的方向靠拢。美国一家名为Gaia的酒店,白天大堂从不开灯,最大程度利用自然光线,从而减少三分之二的二氧化碳排放;酒店内所有的笔都采用生物可降解材料制作,纸则使用可再生纸浆;酒店内外装修选用低排放型油漆,并用绞碎的牛仔裤做绝缘;甚至连厕所内都加强了马桶冲水的力量,以节约45%的用水。
正如一些国际经济专家所言,不远的几年后,也许所有的产品都将进入永续设计领域,达到低能耗、污染少、可回收的标准。永续设计导向下的产品有可能成为世界主要商品市场的主导产品,而永续设计的标准也将成为工业生产行为的规范。
未来:系统性追问
在未来,永续设计的总体发展趋势应该会一脉以贯之。比如使用天然的材料,以“未经加工的”形式在家具产品、建筑材料和织物中得到体现和运用;怀旧、简洁的风格,精心融入“高科技”的因素,使用户感到产品是可亲的、温暖的;强调使用材料的经济性,摒弃无用的功能和纯装饰的样式;以及多种用途的产品设计,通过变化可以增加乐趣的设计,避免因厌烦而替换的需求;并且能够升级、更新,通过尽可能少地使用其他材料来延长寿命。
不过,除了这些技术、功能层面上的发展趋势以外,未来永续设计的内涵也必须随着时代发展而实现更深刻的变革。对于设计者来说,如果要想借永续设计对人类的未来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必须对产品技术背后的环境、社会以及经济机制有全面综合的了解。
这种了解意味着不仅仅把“永续”看成是一个创新技术的集合或者对某项绝对指标的达成。当然,技术是解决许多棘手问题的重要手段,但归根结底技术还是为协调人与环境关系而服务的,仅仅强调以环保技术来达到某些指标是远远不够的。
比如说,我们并不可以简单地认为采用明显的可回收材料的产品就一定是实现了“永续”,因为产品可回收性有可能成为加快产品废弃速度的借口,人们对可回收材料的外观的认可程度也可能会对产品的销售产生影响。当“永续设计”渐渐融入主流产品的设计时,设计师所面对的早已经不只是少数的“绿色狂热分子”,而是普通消费者。如果不能迎合大众的实际功能和审美需求,在产品本身都无法得到广泛应用的情况下,更奢谈“永续”的价值体现。
尤其是在建筑环保领域,很多设计师都以为,建筑一旦达到了某些量化的指标,例如温室气体排放了多少,回收的建材使用了多少,甚至生物栖息地保存或者修复了多少,就会使建筑物达到某种理想的状态,就是永续的建筑。
然而这些指标的实现,也许可以暂时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但如果脱离了对整个环境系统动态的了解,很有可能刚解决了这个问题,又引发了新的问题。因此,永续设计一定是建立在对整个文化与生态过程交互作用更深刻的理解之上,这才是永续设计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
永续,意味着人类对永恒、持续发展的期望,所有的概念、方法、技术都是为了达成这个期望的手段。而最根本的,还是在于人类本身的思考、欲望和最后的价值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