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一样有工业设计的DNA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09-08-17
来源:新浪网,南方日报
叶中平
上周五,顺德政府举办的“设计、制造———零距离孵化营”开营仪式上,台湾实践大学设计学院官政能教授和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副院长李德志教授两位的主题演讲都提出工业设计对经济发展的价值。我认为,中国创造核心在于品牌与设计两大层面。而单就设计来讲,我觉得中国拥有许多有利条件可以达到国际知名水平。
从传统文化来看,中国的国画,用的是薄薄的宣纸、单调的墨水,可就在这一浓一淡中却能渲染出无限的意境,并不差于西方的印象派油画。我家就挂着一幅国画,是我的一位同乡———中国一级画家劳崇聘的作品。画中是一座高高的拱桥,透过桥拱可以看到夜空中挂着的一弯弦月,还有两只有着高高的桅杆的木船,静静地停歇在那里。看着这幅画,总能给我带来无限的遐想,总是百看不厌。我想这就是国画的魅力所在吧,寥寥几笔就能刺激你的想象力,而当你的心境不同,能体会的画中意境也不同。这样的传统文化,造就了中华民族丰富的想象力,我想这是设计的基础,也是设计的哲学思维的来源。正如全球顶尖的设计大国意大利、法国,其民族同样具有的浪漫思想成就了他们独特的设计思维。而在我这十几年的经营企业过程中,曾与几十个国家的客户及朋友交流过,发现中国人最容易与这两个国家的人沟通,在大家的谈话及相处中,我发现彼此的人文文化是最为相近。所以你可以与意大利或法国的朋友用半天的时间吃饭聊天,我就有过这种经历,而这情景在美国和德国人身上则很难想象了。
虽然我们拥有了坚实的基础,可今天中国的设计还是落后了。原因何在?追溯历史,我的看法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培养了我们丰富的想象力,却没有使它在工业品上得到有效的应用,古代的发明基本上是用于礼仪、祭祀仪式之上。就像我们的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它没有在中国得到进一步发展,而随着它传入欧洲,欧洲人把它应用于航海,促进了欧洲航海大探险的步伐。这样的状态一直到中国近代的洋务运动时才被打破,开始把西方的工业革命成果引入中国,但随后中国就经历了悠长的战争,无暇再去顾及工业的发展。直到改革开放的30年,我们完成了现代工业的初级阶段,大量的OEM订单,帮助了中国的工业化,但也制约着中国工业设计的发展。
我想这种落后是历史原因造成的,但这不影响我们拥有的有利的传统优势。记得在上世纪90年代中,我到了美国华盛顿的国家航天博物馆参观,那时看到的都是美国和前苏联的展览品,在惊叹其先进之余不免遗憾没有中国的东西,但在博物馆的最后部分,是最早的关于人类与太空的传说。我当时就欣喜地想到,那一定是中华民族的嫦娥奔月了。的确,在该博物馆的最后一张图片就是漂亮的嫦娥的图画。可见,想象力这个DNA从来不是我们所缺少的,我们缺的只是激活它的诱因。在今天的中国,工业设计被提到至关重要的地位,市场已具备激活的诱因,而且有巨大的利益奖励在推动这项工作。传统文化所形成的创新设计基础将能得到很好的发展。所以我坚信,已踏上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中国,其工业设计追赶上国际水平不会太遥远。
(作者系广东宝丽雅集团董事长,知名财经专栏评论员)